在這個萬物互聯的時代,無線電設備早已深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智能家居設備到工業控制系統,從移動終端到可穿戴設備,它們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然而,隨著物聯網設備攻擊事件的爆發式增長,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據歐盟網絡安全局(ENISA)統計,相關攻擊事件逐年攀升,歐盟境內也發生了多起聯網設備數據泄露事件,給個人隱私、企業運營乃至社會正常運轉都帶來了嚴重威脅。
為了應對這一嚴峻的網絡安全形勢,從產品設計、開發到運維的全生命周期進行安全管控變得刻不容緩。在此背景下,2024 年 8 月,歐洲標準化委員會(CEN/CENELEC)正式發布了 EN18031 系列標準,作為歐盟 RED 指令(2014/53/EU)下無線電設備網絡安全的強制性技術規范,標志著歐盟對聯網設備(如 5G 模塊、IoT 設備)的網絡安全要求邁入了新階段。
EN18031 系列標準由三個緊密相關的部分組成:
EN18031 - 1:聚焦于所有通過互聯網直接或間接連接的無線電設備的基礎網絡安全。它就像是一座建筑的根基,為設備抵御網絡攻擊、保障數據傳輸安全等方面提供了基礎支撐。例如,它要求設備具備強大的網絡攻擊防護能力,像內置防火墻,支持訪問控制列表(ACL)、端口過濾、入侵檢測(IDS)等功能,以此來抵御端口掃描、SQL 注入、跨站腳本攻擊等常見攻擊手段。同時,還需驗證設備對 DDoS 攻擊的抵御能力,通過限制異常流量、防止資源耗盡,確保設備在遭受攻擊時仍能正常運行。在數據傳輸安全方面,無線通信(Wi - Fi)需支持 WPA3 加密協議,老舊不安全的 WEP、WPA 協議將被禁止使用;管理接口(如 Web 界面、API)則需強制使用 HTTPS 加密傳輸,有效防止數據竊聽。
EN18031 - 2:主要規范用戶隱私保護措施,尤其針對兒童監護 / 玩具無線電設備等。在這個部分,用戶數據保護被放在了重要位置。設備禁止默認收集用戶上網行為數據,若確實需要收集,必須明確告知用戶并獲得授權。存儲的用戶數據(如 Wi - Fi 連接日志、設備列表)需采用加密存儲(如 AES - 256),并且嚴格控制訪問權限,僅授權管理員可訪問。此外,還遵循數據最小化原則,僅收集運行必需的數據(如設備 MAC 地址、信號強度),嚴禁存儲敏感信息(如用戶瀏覽記錄、未加密的密碼)。如果設備支持與云端服務器通信(如固件更新、遠程管理),則要確保數據傳輸加密,且接收方(如云服務商)需通過歐盟 GDPR 認證。
EN18031 - 3:著重強化防欺詐技術規范,針對貨幣、虛擬貨幣交易聯網設備。它要求這些設備在交易過程中,必須采取嚴格的安全措施,如對交易數據進行加密處理、設置防回滾保護機制,并支持實時風險監控,以此保障用戶的金融交易安全,防止欺詐行為的發生。
需要注意的是,EN18031 標準雖然對大多數無線電設備具有強制性要求,但也存在部分特殊設備可以豁免特定條款的情況,例如醫療設備、汽車系統、航空航天設備、國防軍事設備等。這體現了標準制定過程中的靈活性,在確保安全的大前提下,兼顧了特殊行業的技術特性和實際需求。
EN18031 標準通過 14 個核心安全機制,精心構建了一套覆蓋硬件、軟件、數據和通信的全方位防護體系。這些機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協同、緊密配合,形成了一道堅固的 “防御縱深”。這 14 個安全機制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通用評估項目,適用于所有產品;另一類則是根據產品以及標準的不同而設定的差異化要求。若按照關聯性進行分類,又可分為硬件根基型、網絡通信型以及數據生命周期型。
訪問控制機制(ACM):它如同設備的 “門衛”,通過身份驗證、權限分級和會話管理,有效防止未經授權的本地或遠程訪問。以智能門鎖為例,它需要合理限制管理員權限,避免兒童等非授權人員進行誤操作,保障家庭安全。
認證機制(AUM):該機制要求設備支持強密碼策略、多因素認證(如指紋 + PIN),并堅決禁止使用默認密碼,以此抵御暴力破解攻擊。例如,我們日常使用的手機,在解鎖時除了密碼,還可以通過指紋識別、面部識別等多因素認證方式,大大提高了設備的安全性。
安全更新機制(SUM):它強制設備實施安全漏洞修復的加密傳輸與數字簽名,確保固件更新的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就像我們的電腦系統,會定期推送安全更新,在更新過程中,系統會驗證更新包的來源和完整性,防止惡意軟件偽裝成更新包入侵設備。物聯網設備也需支持 OTA(Over - the - Air)更新,并嚴格驗證更新來源,保障設備始終處于安全狀態。
安全存儲機制(SSM):采用先進的加密技術保護敏感數據(如用戶憑證、交易記錄),并確保符合通用準則(CC)或 SESIP 認證標準。比如,我們在網上購物時,支付信息等敏感數據在設備存儲時就會被加密處理,防止被黑客竊取。
安全通信機制(SCM):要求設備在傳輸數據時使用 TLS/SSL 等加密協議,有效防止中間人攻擊。像智能攝像頭在傳輸視頻流時,就需要通過加密協議,保護用戶的隱私不被泄露。
機密加密密鑰(CCK):規范了密鑰生成、存儲和銷毀流程,確保密鑰在設備生命周期內的安全性。例如,金融終端在處理交易時,會定期輪換加密密鑰,防止因密鑰長期不變而被破解,保障金融交易的安全。
通用設備能力(GEC):主要評估設備的硬件與軟件基礎安全能力,包括漏洞掃描、資源隔離和異常行為檢測。它就像給設備做全面體檢,及時發現潛在的安全隱患。
密碼學最佳實踐(CRY):要求設備使用符合 FIPS 140 - 3 或后量子密碼(PQC)的算法,如 LMS 簽名方案,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更高級別的加密攻擊,為設備的安全提供前瞻性保障。
EN18031 - 1 中的彈性機制(RLM):確保設備在遭受攻擊或發生故障時仍能維持核心功能,例如通過冗余設計或自動恢復機制。比如,一些重要的網絡服務器,會采用冗余電源等設計,當一個電源出現故障時,另一個電源能立即接替工作,保障服務器的正常運行。
網絡監測機制(NMM):實時監控網絡流量,敏銳識別異常行為(如 DDoS 攻擊),并及時觸發警報或阻斷策略。它就像網絡的 “監控攝像頭”,時刻守護著設備的網絡安全。
流量控制機制(TCM):限制非必要網絡資源占用,避免因資源濫用導致服務降級。例如,智能音箱在后臺運行時,會限制數據上傳速度,確保在不影響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合理分配網絡資源。
EN18031 - 2 中的兒童玩具訪問控制(ACM - 兒童):針對兒童設備,特別要求家長或監護人可遠程管理訪問權限,防止兒童接觸敏感內容,為兒童的網絡使用安全保駕護航。
日志與刪除機制(LGM/DLM):記錄用戶操作日志以備審計,并提供數據刪除功能,確保符合 GDPR 要求,保障用戶的數據權利。
用戶通知機制(UNM):當數據采集或隱私政策變更時,需通過彈窗、郵件等方式明確告知用戶,讓用戶對自己的數據使用情況有清晰的了解。
EN18031 采用了一套嚴謹的 “資產識別 - 機制評估 - 風險分級” 方法論:
資產分類:將設備細致劃分為安全資產、網絡資產、隱私資產和金融資產四類,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安全管理。
分層評估:針對不同資產類型,通過 “概念評估”(文檔審查)、“功能完整性評估”(測試驗證)和 “功能充分性評估”(漏洞掃描)三重驗證,全面、深入地檢查設備是否符合標準要求。
認證模式:符合標準的設備可通過自我聲明(DoC)快速進入歐盟市場,這大大簡化了合規產品的市場準入流程;否則,則需通過公告機構(NB)認證,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和合規性。
對于制造商而言,EN18031 標準的實施意味著在產品設計階段就必須深度嵌入安全機制。例如,在生產智能設備時,需要采用安全閃存實現硬件級加密,從源頭上保障設備的安全性。這不僅要求制造商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和安全意識,還可能增加一定的生產成本和研發周期。但從長遠來看,符合標準的產品將更具市場競爭力,能夠贏得消費者和企業客戶的信任。
認證機構需要緊跟標準要求,大力提升網絡安全測試能力。例如,像信測標準等機構,需要提供專業的漏洞掃描與滲透測試服務,確保對產品進行全面、準確的安全評估。這對認證機構的技術實力、人員素質和測試設備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認證機構不斷優化自身服務,以適應新的市場需求。
對于廣大消費者來說,EN18031 標準的實施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以后在選擇產品時,可通過 CE 標志中的 “網絡安全” 標識(一把鎖的圖案),輕松識別合規產品。購買符合標準的產品,意味著在使用過程中,設備的網絡安全更有保障,個人隱私和數據不易被泄露,能夠享受到更加安全、可靠的智能生活體驗。
EN18031 系列標準的發布和實施,為歐盟無線電設備網絡安全筑起了一道新的堅固防線。它從多個維度對無線電設備的網絡安全、數據隱私保護和防欺詐等方面提出了嚴格要求,通過一系列核心安全機制,全面提升了設備的安全性。雖然在實施過程中,各行業可能會面臨一些挑戰,但這也將促使整個產業鏈不斷優化和升級,推動網絡安全技術的發展。對于制造商、認證機構和消費者而言,都需要積極了解和適應這一標準,共同構建更加安全的網絡生態環境。在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網絡安全形勢的變化,EN18031 標準也可能會持續演進和完善,我們需要持續關注其動態,確保在數字世界中始終處于安全的前沿。